English

语文课,为何总让孩子们黯然神伤

1999-01-22 来源:光明日报 《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》曾楚风 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 我有话说

内容提要:我国教育界1997年内完成的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果:目前40%的中小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:冷漠。在回答“你平时早上上学的心情是”时,小学生回答“谈不上愉快不愉快”占28%;“不太愉快”占7%;“很不愉快”的占5.1%。

这种回答很让关心儿童的人揪心,也大为困惑。而这种恶劣的情绪,随着年级的升高,变得更加严重。回答“谈不上愉快不愉快”的初三学生竟达到60%;“不愉快”的占12%。导致学生厌学的“罪魁祸首”之一,是语文课。

批评语文

对中小学语文的批评,20年来从未间断。

1978年3月16日,吕叔湘先生在《人民日报》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“少、慢、差、费”;“10年的时间,2700多课时,用来学本国语文,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,岂非咄咄怪事。”

1987年,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大组织实施“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”。通过分析,认为初中三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存在下列主要问题: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总体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;字的书写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;理解能力,灵活运用、综合运用能力大大弱于记忆能力;写作成绩不理想,最突出的是审题能力较差,内容不充实。

1991年,江苏省某市教研室对小学毕业班语文状况作了一次小范围抽样调查,结果也不能令人满意。调查发现作文病句平均每人4.16个,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高达29.10%。

1995年有人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调查,从小学生习作抽样中发现:同一作文题目,65%学生的习作题材相同,21%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。

1997年,对中小学语文的抨击更加激烈,又一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是年第11期《北京文学》在“世纪观察”栏目中发表了三篇署名文章,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“学生的桎梏、语文的扭曲、文学的悲哀”,“歪点子一意孤行”,“不止害一个人,而是害了一代人”!随后杂志社召开“忧思中国语文教育”的研讨会,到会人员无一例外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已走进死胡同:“事实上,语文在中小学里所占课时最多,教学双方压力最大,问题最多,但效果最差。”他们普遍担心,“语文教育的误区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他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,甚至误入歧途。”

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严重。语文专家在批评它,作家们在批评它,老百姓在批评它,学生们在反抗它,就是国家教育机关领导也不满意。其中语文教师的批评尤为激烈。著名的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“束缚人、折磨人、摧残人”。

语文教材:八套半

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育批评的重中之重是对教材的批评。长期以来,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统天下。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十分重视学校课程教材的建设。建国初,毛主席指示教育部,要调集一批教育专家,集中力量制定学校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,并编写各门课程的教材。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为社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,先后编写了六套中小学教材,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套。这些教材在我国教育史上,有着积极的作用。但是近20年来,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,统编教材的问题显得越来越多,越来越严重。尤其是1986年颁布、实施《义务教育法》之后,基础教育的迅猛发展和现行学校课程教材产生了尖锐矛盾。针对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,我国决定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进行改革。

一方面人教社对现行教材进行了不断的改造,另一方面,根据国家教委的意见,提倡有实力的地区根据本地特点自编教材。到目前为止,国内号称有“八套半”九年义务教材。但实际情况是,人教社的一套占了9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1988年,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就说:“让九亿人读一种书,这种局面危险不危险?”

人教社的这一套语文教材,目前已成为众矢之的。一些专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后指出,其中问题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。

目的不明。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什么?长期以来,分歧明显,争论激烈,这话说出来很像个笑话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“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”。如何进行呢?人教社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“上中下”几个字,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是很好掌握的。可是课文的设计极其复杂,先是一段纯拼音:“小亮在上面,大明在下面,我在中间。我下去了,大明上来了,小亮在哪里?”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用30~35分钟让小学生表演这个节目,上的上,下的下,不亦乐乎,而写字的时间只有几分钟。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?无非是让儿童知道上、中、下是什么意思,并会写这几个字。但这一番表演,目的是什么呢?据参考书要求,是要一年级的小学生“了解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”,以便受到“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”。其荒唐、拙劣,一眼可见。

作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作文训练分量不少,但品种单一,就是记叙文,内容要求也很严格:写实。以人教社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12册为例。“基础练习1”,“写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”。主题很明确,无法发挥。但小孩子如何理解“社会主义”“新风尚”?情急之下,只有“抄”和“编”两条路可走。“基础训练2”,写一篇读书笔记:体会文章(《养花》)的思想感情,抓两三点来写。学生不得不又钻入教学大纲的绳索之中,束手就擒。“基础训练3”,写件你周围发生的事。这件事显然得是一件“有意义”的事,而且一定是意义重大。小孩子当然只有去捡钱包、扶盲人过街、为“希望工程”捐钱了。前些年,一位专家在武汉看了一个班的统考作文,50篇文章令人惊异地一致:扫厕所,下水管道堵了,经一番思想斗争,“我”用手将脏东西掏了出来。结尾是:我的手虽然脏了,但心里很高兴。作文教孩子说假话,难说有何思想教育意义,更难说能培养健全的人格。

内容陈旧。有关国外的内容,多半是描写“压迫”、“黑暗”与“贫穷”的,相关教材中一段预习提示就是,“我们的童年多幸福……”硬是要说明的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我们本要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文章面向世界认识世界,真实的世界却越来越远。

方法落后。这里指的是教学方法落后,基本上可以形容为一根粉笔教到底,一堂课灌到底,缺乏生动活泼的综合性主题活动。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分数,得不到享受,没有乐趣。

改革将如何进行

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大有问题,这是没有争议的。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下世纪初一定会有大变化,该朝哪一个方向变?怎么变?

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,即课程改革是核心问题。要重新讨论制定课程标准。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组织队伍进行大规模调查,深入研究,科学地评价,以期为变革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。要重新编选教材。在教材编选问题上,强调的是民主决策,科学决策,百花齐放,真正做到“一纲多本”,甚至“多纲多本”,同时,要严格审查,以求公正、有效。教学形式要改革。评价学生的标准或方法要改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